密布各地的产业集群正在科技创新赋能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特色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都可以看到新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不断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当创新“势能”化为发展“动能”,当“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业发挥出的巨大潜力、展现出的新亮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诠释。
雄关天堑,鹰鹞难飞。在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地带,金锁关据险而成,陕西省铜川市正坐落于此。复杂多变的地貌形态赋予了铜川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煤炭是主要矿藏之一。历经60余年发展,随着区域内资源渐渐枯竭,这座曾经因煤而立的“西部煤城”创新优化特色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产业,踏上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新征程。
铜川,因煤而立,目前已累计贡献了7.5亿余吨煤炭、3.4亿余吨水泥。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铜川就已成为我国西北最大的能源建材生产基地。数据显示,1978年,第二产业占铜川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高达70%,全市煤炭和水泥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53.5%和63.9%。
“全市有人口30多万人,其中煤炭职工就约占七成。”一位曾在铜川市矿务局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回忆道。
煤炭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西北小镇一跃成为“西部煤城”,但长期倚能重能的产业结构,也令铜川深受其痛:可开采资源存量锐减、生态环境恶化、工人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浮现。1978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展览会上,铜川成为18个重点污染的城市之一。到了20世纪90年代,铜川甚至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此外,因常年地下开采,滑坡、塌陷事故也常常见诸报端。
转型迫在眉睫。2009年3月,铜川市被界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式拉开转型的序幕。产业结构“腾笼换鸟”,生态环境大力治理,城市设施加速更新……如今,铜川市聚焦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走进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超过800℃的铝水,被一辆辆专用铝水包运输车直接运往各个生产车间。
“以前上游铝厂首先把高温铝水铸成铝锭,然后对外销售,现在直接从铝厂电解槽把高温铝水抽出来,运输进入我们的熔铸车间,大大减少了铝锭环节的燃料消耗和成本费用,这就是产业配套完善的好处。”铭帝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肖优胜表示。
铝,是铜川四大传统产业之一。1965年,国家决定在陕西建设电解铝生产线,铜川因盛产甘土等配料而成为首选目的地。2010年,铜川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铝产业为主导的“煤-电-铝-铝精深加工”联产联营的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从此铜川铝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铝及铝合金产业链被确定为全市重点发展的“首位产业”。
如今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煤-电-铝”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实现完全闭合。在此基础上,铜川重点发展铝及铝合金精深加工和汽车装备配套产业,加快铝及铝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向高端化纵深发展、汽车装备配套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发展,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合力助推铜川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们始终把铝产业作为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首位产业,如今铜川已经成为西北最大铝深加工生产基地,未来我们将聚焦铝高性能新材料、汽车用铝轻量化、高档铝板箔深加工、再生铝产业项目等方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铜川市副市长刘正旺在2023年7月于铜川举办的铜川市铝产业发展大会上说。
旧产业加速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目前,铜川市退出煤矿23处、去产能1188万吨。同时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技术装备攻关,依托5G通信技术建成一批智慧化矿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通过产能减量置换,建成2条全球领先的万吨水泥生产线,每吨水泥平均能耗低于国家标准9.41千克标煤。
不破不立,产业向“新”。步入新时代,铜川正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坚持区域协同、创新引领、产业植入、项目带动和金融赋能,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
铜川正着力打造全省先进制造高地,加快布局轮毂、车桥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建成全省商用车(重卡)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集群和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支点城市;依托关中独有的30万吨电解铝产能优势,逐步形成电解铝、铝型材、军工用材等全系产品。与此同时,铜川还着力打造科创转化高地,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大力培育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耀州大数据产业园获评国家级双创基地,光电子产业纳入全省“一体两翼”总体布局。此外,铜川还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教育高地和生态康养文旅高地。数据显示,经过多年转型发展,2022年,铜川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至三次产业占比7.1:44.4:48.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铜川市已先后获评“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等,一座“产业新城”正加速崛起。
走进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的日照鸿日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记者看到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正整装下线。“随着订单不断增多,我们正开足马力全力赶生产,不到两分钟就有一台车下线。”公司技术总监张慧宾说。
在公司货场,刚下线的千余辆新能源汽车停放整齐,准备发往河南、河北等地。公司成品物流科负责人卜善磊告诉记者,公司产品在稳步提升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还打开了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际市场。
2023年,日照鸿日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实现销量11万台,同比增长50%以上。张慧宾说,今年一开年,公司就确定要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目前正攻关4种新车型,其中两种新车型预计今年4月份推向市场。
依托鸿日新能源汽车这一链主企业,五莲县正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和9家企业达成入园协议。五莲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丁效勇说,通过补链、延链、强链,五莲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
记者日前在日照市采访发现,当地着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和产业互联网总部经济,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各类经营主体“开年即开跑”,强信心、稳经济呈现出新气象。
在日照高新区生命大健康产业园,山东迈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口腔云共享设计平台“医小智”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医院门诊通过口腔扫描仪获取的患者口腔数据上传到“医小智”,工程师据此三维建模,运用个性化精准医学3D技术就可打印出义齿,再经过上瓷、染色、打磨等工序,一颗仿生材料的义齿便制作完成。
借助数字化成像、印模和种植技术,迈尔医疗将义齿制作工序由28道缩减为7道。迈尔医疗行政外联中心总监房祥明说:“我们的个性化基台和钛柱的制作精度可以控制在3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50分之一左右,产品精度大幅提升。”
据了解,迈尔医疗成立9年来,每年研发投入均占营收的10%以上。在创新引领下,企业快速成长为数智化制造和新服务领域的省级瞪羚企业。
数字经济不仅让传统产业“改头换面”,也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日照还抢抓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数字蓝海”,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中,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日照互联网产业总部基地的山东聚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自主研发的“聚塑云”一站式服务平台显示屏上,业务分布、业务量、交易服务量等数据信息一目了然。“我们在搭建塑化行业线上交易平台的基础上,还推出面向中小微塑化企业的数字化系统,推动企业生产、管理、业务提升。”公司董事长邢茂伟介绍。
市场在全国,结算在当地,“聚塑云”通过交易沉淀数据,发掘数据价值,目前已服务全国2万多家中小微塑化企业,年交易额突破70亿元。依托深耕塑化行业的资源优势和海量数据优势,聚塑互联科技2023年在当地投资建设了50条高端改性塑料生产线条生产线月底将正式投入生产。
类似的产业互联网项目,在日照互联网产业总部基地已落户13个,年交易规模400亿元。日照市东港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宋艳说,目前全区上云企业达到20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近年提升明显。
新年伊始,天津福莱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稍显“冷清”,而一旁的研发中心却热火朝天。原来,一批10台套的柔性屏贴附生产设备刚运送至客户公司的生产线准备“上岗”,研发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为其他客户设计定制化的智能生产方案。
“公司通过人工智能设计让生产线‘更聪明’,不仅生产效率更高,产品品质还更稳定。”公司总经理朱奎锋说,企业与全国20多家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企业合作,2023年产值实现同比增长30%。
朱奎锋曾就职于一家跨国企业负责供应链管理。“我考察过上千家工厂,虽然当时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但当时不少企业距离自动化生产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朱奎锋说,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潜力,让他看到了机遇,决定创业从事智能工业产品设计。
2011年,朱奎锋创立了天津福莱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起初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画出一张智能生产线的设计图都困难。”他坦言,公司先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后又广泛吸纳研发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一步步设计出自己的AI算法,让数据在生产线上“流动”,做出精确“决策”。
朱奎锋以公司设计的柔性屏贴附生产设备举例,作为生产手机曲面屏产线中的一个配套设备,它能够将曲面屏生产效率缩短1.5秒,大大增加了产线的产值。
朱奎锋认为,这就是科技创新赋能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诠释,通过源头设计,促进整个生态链的生产效率实现跃迁。
让制造业企业生产线更智能的还有天津宜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福莱迪科技不同的是,该公司通过小巧精细的传感器、编码器以及工业总线通讯系统等产品,为企业生产线打造了一套“神经网络”。
走进其生产车间,几名作业员正实时监控屏幕上的数据和图像,对高精度伺服电机编码器进行组装、调试,其精密部件的误差不能超过1微米。
“大到海上风电行业,小到饼干加工厂商,公司产品可以适用于多种复杂、精确的生产线作业。目前,公司产品用户已经超过上万家。”公司董事长张鑫介绍,宜科自2003年成立以来,深耕工业自动化“赛道”,依靠自主创新,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成长为员工1300多人、年产值过10亿元的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福莱迪科技、宜科等企业都坐落于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西青经开区”)。经过多年的产业集聚与发展,西青经开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生物医药、高档生活用品和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五大主导产业,并汇聚了一批信息技术、智能网联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诸多制造业企业在这里插上“数实融合”的翅膀,走上“升级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同样坐落于西青经开区的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如今也在加快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让中药生产更高效,中成药产品更稳定。
在其药品生产车间,一颗颗胶囊药品鱼贯而出,整齐地排列在托盘上,而后被传输至全自动智能包装生产线由双铝膜封装。“这里每分钟可以生产出3万余粒大小一致、重量相同的中成药硬胶囊剂。”该公司、副总经理宋纹说,宏仁堂还建成了中药提取、制粒、灌装等多个智能车间。
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的天津宏仁堂数字智能制造生产线也即将投入使用,该生产线将以全产业链数字化管控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