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顾名思义即为山西商人,他们大概是中国最早走进商界的那批人,其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晋商以经营盐业、票号为主,发展达到鼎盛,一些大户人家拥有的财产富可敌国。《乔家大院》讲的便是清朝咸丰年间,山西省祁县乔家在生意场上的沉沉浮浮。
乔家所在的祁县,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是晋商的重要发祥地,纵横欧亚鼎鼎有名的“万里茶道”,祁县便是开拓者。晋商依靠着自己遍布江南的票号,将中国主要产茶区收购和销售攥在手中,经由“万里茶道”销往俄罗斯、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和地区。
从欧洲返程,晋商并没有空手而归,他们把国外的玻璃制品,以及制作工艺带了回来。祁县,在票号之外,又多了一门产业落地生根——玻璃器皿。
擅长无中生有的祁县人,从不慎摔碎的玻璃中找到了新的商机。从玩具琉璃咯嘣起,到吹制油灯罩、马灯罩,再到生产出品类齐全的日用玻璃器皿……几百年过去,玻璃器皿在祁县大放异彩。
目前,祁县共有玻璃生产企业50多家,上下游企业200多家,拥有288项专利,2个中国驰名商标。每年生产超过20亿件的玻璃器皿,包括酒具、茶具、咖啡具等10大系列8000多个品种,70%的产品远销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祁县玻璃器皿的年产值达到23亿元。
在国内,60%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产自祁县,80%以上人工吹制高脚杯也来自祁县;茅台、五粮液等高端酒具,以及风靡一时的星巴克猫爪杯都产自祁县;在祁县,从事玻璃器皿行业的人有3.5万,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人。
在玻璃生产工厂里,人工吹制玻璃车间绝对是最火热的,车间内的玻璃熔炉需要一直加热在1500℃。
吹制玻璃前,需要先将吹杆预热,方便在玻璃熔炉里取料时沾上玻璃溶液。取料是关键的第一步,全凭工人的经验和手感去操作。用料多少根据要吹制的容器决定,如果容器不大却取多了料,那吹出来的成品就会太厚、美观度差。
吹制时,工人需要一边吹,一边迅速地转动吹杆,让玻璃坯在模具中均匀地受力成型。而一些异形的玻璃器皿,则是没有模具的,完全倚仗师傅的个人技艺。
杯身有了雏形,再取一些料,准备拉挺——这是人工吹制玻璃高脚杯工序中最难的一环。玻璃溶液一旦接触空气,冷却速度非常快,拉挺工人必须一手不停转动玻璃杯,一手拿钳子又稳又快地进行拉挺,技术高明的工人不会让一只杯子在手里停留超过10秒钟,且对挺的长短、粗细有十足的把控。
接下来就是制作杯底座,打磨杯口等工序……普普通通的石英砂经过高温熔化,以及工人的妙手匠心,变成了一只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当然,在现代化的生产中,自动化的生产设备祁县也是有的,一条全自动生产线万只,产量惊人。这部分的产品,主要面向有统一标准、规模化生产需求的产品。
在一次人工和机器的比拼中,1分钟内,人工仅吹制完成6只玻璃杯,机器则有45只,但对比下来,人工吹制的高脚杯重量更轻,杯口更薄,挺更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原本在欧洲扎根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中心,开始转移到中国,明清时期便踏足玻璃器皿产业的祁县当仁不让地拿下了。
10年间,祁县玻璃器皿迅猛发展,最多的时候,全县玻璃器皿企业有160多家,年产值从1.5亿元飞升至14亿元,在全国玻璃器皿出口总量中占五分之一。
正当祁县昂首向前时,2008年亚洲金融风暴让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出口受损严重。再加上当时国内环保政策收紧,高污染的玻璃器皿生产也大受影响。
好在,祁县人团结,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了产业调整,遵循“一厂一特色,家家有精品”,在扩张的同时不忘环保和质量,祁县的玻璃器皿产业逐步恢复健康。
在G20杭州峰会、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卡塔尔世界杯上都能看到祁县玻璃器皿的身影,凭着优秀的模样惊艳四方、为国争光;
“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祁县拥有的知名招牌越来越多。
人工吹制的玻璃造型独特、更有灵魂,机器生产的产品精准度高、更一致化。如今,在祁县玻璃器皿的生产车间里,面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机制+人工”的方式很普遍,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保证了效率和品质,还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当生产企业的成本下降,产量上升的时候,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实惠的价格去买到一件品质更高的产品。
现在,在祁县,还有一部分企业开始研究起内销。现在国内很多年轻人喜欢购买玻璃餐具、茶具和酒具,时不时就出现爆款。
颉育麟的工厂之前因疫情影响,出口受损,国内酒店、饭店也生意寥寥,他便想试着去电商平台开店,没想到大获成功。这一年来,店铺卖出去的玻璃器皿接近千万元,爆款产品沙拉碗卖得最好,有100多万单。
依靠人工智能从收集的几千人拿杯子的数据,精心打造出了一款不管手大手小、劲大劲小,都能稳稳拿住的杯子,再由人工吹制出来,精密度很高,他人很难仿制。这种“独有性”,也是祁县玻璃器皿迈入高端市场的底气。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祁县的玻璃最有名。”这是自明清时起就在晋中市流传的一句童谣,几百年过去,祁县人依旧对得起这句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