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学者提出,摩托车产业蕴含巨大潜力,应考虑解除部分城市的禁限摩政策,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激发行业活力。建议引发热议,有人叫好,也有人担忧。放宽禁限摩政策以撬动经济,可行吗?
我国是摩托车产销大国。然而,在强制报废和众多城市不同程度的限制政策下,摩托车国内市场受限,许多企业依赖出口。在当前促进消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大背景下,如果单从产业角度看,摩托车市场确实有一定增量空间。相关建议不能说没有依据和道理。
但也要看到,政策的制定需要度考量。支持放宽禁限摩政策的声音,除了认为摩托车拉动消费,还看重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兼具动力性和轻便灵活两种特点,既跑得远,还能避免堵车、停车难等问题。而反对的理由,则集中在骑行安全、管理难度大等方面,担心危险驾驶、“炸街”扰民等行为是否会因放宽限制而更为频繁。禁还是放,是一道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多元方程”,不可能只考虑一方面因素就得出“最优解”。
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大江科创城的重庆航天巴山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车间,生产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李攀摄(影像中国)
摩托车相关政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千城千面,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又促进产业发展,就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搞大呼隆,还是要因城施策。有的城市地形特殊,摩托车是重要交通工具,政策不妨宽一些。而有的城市本身就面临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机动车数量膨胀等难题,政策过宽可能会让压力更大。还要考虑,如今,许多城市在道路设计上,主要考虑的就是以汽车为主的快行道、以自行车为主的慢行道和人行道,并没有给摩托车留出足够道路空间。倘若放开,对交通安全和秩序都是巨大挑战。
归根到底,扩内需、促消费不能急就章、乱投医,“一禁了之”或“一放了之”皆不可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还要看到,摩托车产业是传统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市场增量空间有多大,是必须审慎估计的。更关键的还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下更大功夫。比如,有的企业在摩托车产品中加入AI骑行辅助等“黑科技”,提升品质,深耕“发烧友”市场。有的企业深挖海外客户需求,做好本土化,畅销多国。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挺进,任何传统产业都可以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块重要拼图,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造福广大群众中发挥更显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