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Zhang Haitao),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未来艺术学者、艺术档案网主编、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特聘教授(硕导)、天津美术学院特聘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美院高级讲学专家。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赛评委;2019年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2008-2017年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单元负责人、选片人;2015-2021年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策划:2022我的元宇宙;2021 分身:我宇宙、2021反思未来:人形机器人艺术计划;2020未来艺术学;2020机器·人·艺术·时代;2019艺术合肥“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亚洲是全世界最大的洲,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信仰多元,包括了好几个文化、、经济背景完全不同的板块,比如东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次地区、中亚和中东地区,这样的跨地域与文化也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此文侧重于关注东亚地区主题(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五个国家),因为东亚五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有着一定的脉络,而且日本当代文化发展与经济制度开放程度密不可分,其当代艺术自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此文试图把日本的当代艺术生态状况做个抽样性的梳理。清晰可见的是日本的传统、现当代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并没有束缚艺术家们开启对未来艺术的探索,艺术家们运用数字、人工智能、太空等技术媒介的同时,更多的表达未来的生态危机、新型伦理关系危机的警示与预设。
日本传统文化曾经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伦理和禅宗文化、文字、习俗、绘画、建筑、服饰等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融合了西方的现代文化成为经济、科学文明发达的国家,尤其在科技艺术、文化产业、流行文化的领域都得以快速的发展,韩国的快速发展也有着相似之处。日韩文化除了保留着东方文化的传统基因,在当代艺术新的媒介、次文化方向也走在亚洲的前列,也主要体现在日本重视素质教育、科学的工业化创新、社会福利保障的原因,因此具有了发达国家的基础条件,这也是中国目前需要解除对日本误读,需要中国与日本文化互动和交流的地方。
西方人对于日本的印象容易模式化,认为日本人是情感淡漠、实用主义和暴力化的机器,这种标签化的眼光有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性,也有着对于东方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试图从日本的当代艺术来深入的了解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给亚洲很多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于日本的法西斯主义有着没齿难忘的仇恨,但需要把日本军国主义政客与日本人区分开,铭记历史的同时更要看到日本战后快速发展值得探讨的地方,即使作者写此文也可能招致非议,我们也要学会扬长避短。西方艺术评论界长期以来忽视亚非当代艺术的发展,另外东亚的日本当代艺术却成为特例,很多评论家认为日本艺术完全是跟风和模仿西方现代文化的结果,我们认为不能将东亚当代文化包括中国的当代艺术一棍子打死,东亚艺术并不是一无是处,尤其日本当代艺术发展有着自己文化的地缘性,将传统、现代与未来的文化进行了有效的穿越与转换。
从世界视野来看,东方和西方一直都是两种具有差异性的文化模式和类型。从19世纪以来,西方对东方的关注越来越多,逐步把东方文化作为研究和借鉴的渠道,如梵高吸收日本浮世绘样式,杜尚、凯奇转换东方的禅宗思想,西方对于东方文化表现出复杂而暧昧性的态度。一方面,西方人认为东方在经济、上是相对落后的,也认为东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束缚力。特别是20世纪初期以来,一批西方学者提出东方文化中的思想是西方文明中缺失的因素,因此开始广泛的关注东方传统文化。日本的当代艺术更是出现了融入传统与现代、后现代观念的具体派、物派、超扁平艺术、波普艺术、媚俗艺术、另类次文化、动漫艺术、科技艺术等艺术现象和,本文将梳理这些艺术现象。
日本由于是化的制度强国,GDP名列前茅,在文化产业上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国际化交流的程度必然早于信息闭塞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重要的艺术家有着海外生活的经历、参加过国际展览或通过重要画廊、美术馆、策展人的鼎力推介,再加上个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未来感和国别性特征,我们试图通过艺术家个人案例和类型、时间线索探讨日本当代艺术整体生态特征。
90年代以后,超越国境、自由传播的思想对西方文化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国家为了避免后殖民的胁迫,传统和地缘文化的差异性影响力却越来越大,而2000年以后这一事实逐渐改变,中国新兴经济与文化必然需要逐渐和欧美相呼应,现代文化的趋同成为一种现象,世界逐渐开始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这正是全球化的体现,当然最近几年开始因为中西方价值体系的差异性,又开始有脱钩和竞争的迹象。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在意大利著名策展人奥利瓦和弗兰的邀请下,十几位中国艺术家首次登上威尼斯双年展舞台,向世界大规模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每5年举行一次,每次展示都有来自世界各个民族的策展人参加策划。2002年奥库韦恩·恩威佐(Okwui Enwezor)策划的第11届文献展,开始划时代的重构艺术的地图,让非主流的发达国家和非主流的民族有了都有了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机会,强调国际文化的多样性,国与国、种族之间应该平等的对话,没有等级之分,试图打破由西方发达国家绝对的艺术线年代初期,活跃在西欧和美国的“亚非”艺术家(包括日本)意识到了他们的地缘种族血统。欧美对待非洲和亚洲血统底层民族的处理方法,是通过经济贸易、科普和医疗系统等领域实现对少数民族内部的殖民化。而这些群体,进入欧美文化的主流圈层只能依靠国际化策展人、大展、美术馆来翻转式的推介来实现。
阿瑞安和其他后殖民理论家撰写了许多有影响的书籍,在西方开创了一种次文化发展,对强加在所谓的落后国家的不平等的生存问题做出了大讨论,具有很深的影响力。阿瑞安认为殖民化“妨碍了第三世界民族的生产力的历史发展,扼杀了第三世界的土著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另外1978年出版的艾德华•萨伊德所著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虽然没有涉及到当代艺术,但东方主义对文化艺术的影响至少可追溯到18世纪,而在早期现代艺术中就有很多体现。
日本战后得到美国的扶植,接受了美式的体制、全面接受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在亚洲日本的现当代艺术相对亚洲其他国家比较早熟。其实20世纪上半叶,日本的现当代艺术还是处于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阶段。除了因为与西方地理遥远而造成的新信息缺乏,日本艺术之前受到中国画和传统文化影响,多使用纸质绘画创作,与西方创作的思维方式和媒介也大相径庭,因此日本却始终没有能够发展出自己的现当代艺术。
1941年战争爆发,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不了解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状况。直到战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日本,逐渐促使日本化和开放化,出现了一些先锋的日本艺术家,然而他们不同意走完全西化的途径。这时的日本先锋艺术分为下面两个方向:少数艺术则探索从日本传统中找寻能够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结合的地方,将西方文化民族化转换,物派与具体派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当然日本还有一批艺术家主张全面西化,这时日本的艺术才真正走上现代阶段,如日本的文化、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科技艺术等等。
日本当代艺术在战后现代艺术一方面走西方西化的道路,形成了与西方类似的流派;另外一方面则出现了借用民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技法来改造日本艺术的新流派,引起了亚洲艺术界和国际艺术界广泛的关注。最近日本艺术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势,都是针对日本传统艺术和西方现当代文化的关系讨论的,具有社会批判性特征。一个趋势是采用传统的媒介、语言来表现新的观念,比如雕塑家舟越桂采用日本最正统的传统木雕和拼砌的方法,其中包含了一些具有写实主义特征的细节,如采用大理石制作的眼球等。另外一个趋势则是从目前的和社会制度着手,对民族文化提出新的思考。画家柳幸典1992年的装置作品《Hinomaru的光环》利用霓虹灯和彩绘的铁条组成了日本国旗的形象,在黑夜中发光,把商业化和民族特征混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反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东方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其中日本发展得最为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南韩、、新加坡、香港在1980年代被誉为“亚洲四小龙”。1990年代初,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也因开始了“开放改革”,西亚的阿联酋、沙特、卡塔尔、以色列都在经济上步入发达国家之列。到1999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六经济大国,目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和开放程度有关,因此文化生态与社会背景条件也息息相关。
日本的当代艺术发展非常快,大型展览层出不穷,收藏家云集,政府也大力支持当代艺术的创作,以各种方式将其打入国际舞台。比如1980年代的“对抗自然:1980年代的日本艺术”展,以及原俊夫策划的“原生精神”展等等,“福冈三年展”、“横滨三年展”“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是典型的日本现代艺术展。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也都不甘落后,由私人或者政府来组织各种类型的现当代艺术展览,其中以韩国、新加坡、最为突出。东亚日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立策展人:南条史生、清水敏男、北川等人,还有原美术馆的原俊夫、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盐田纯一等等。
日本的现代艺术依然追随着传统的文化,将这些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继承、转换延续下去,传递给其他国家。通过作品有效地向这个世界传达日本文化。像日本的禅宗文化和武士精神一样,将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相结合的这些艺术表现也成为了日本的象征,具体派与物派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战争在日本结束时,麦克阿瑟将军(美国占领军指挥官)全面解除了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式主义。随着传统文化和公民权力的不能保证,经济问题也变得非常混乱。这种到20世纪50年代才为止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