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他脱下清华大学的博士帽戴上安全帽,心甘情愿成为一名继保工人。12年生产一线的历练,让他在继电保护、配电自动化、智能配电网、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声名大噪。
“11年的一线工作,我始终坚信,虽然我的工作很平凡,但只要在平凡中不断超越,就可以让自己更有价值”……2019年7月,谢邦鹏作为校友代表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精彩发言,点燃着莘莘学子对一线岗位的热情。
“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远大抱负,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担当作为。”这句他在发言中的金句,也是他成长故事的浓缩。
2008年,26岁的谢邦鹏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不少高薪、高福利职位向他抛出橄榄枝,其中不乏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
然而,他谨记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的寄语——“高学历人才扎根一线,是锻炼和造就能担当未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并可以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沟通与交汇。”最终选择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工作,从一线继保工人做起。
那是在10千伏李冰哈雷开关站,分段自切保护屏上“自切未就绪”的指示灯始终亮着。在校园积累了多年电力知识的谢邦鹏自信满满地对照图纸查找故障。他仔细查找各个回路,却迟迟查不出原因。
苦思之时,一位老师傅走过来轻轻推上了一只小开关,还未听到断路器的反响,就凭经验准确无误地说出了问题所在。后来他得知这位老师傅只有中专学历。
于是,在那段时间,他成了班组里拧螺丝、接线头、看图纸、做笔记最多的人。别人躲都躲不及的加班,在他看来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每次抢修他都主动参加。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备战阶段,一些代维用户站的资料残缺不全,给电网安全埋下隐患。他坚持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开展实地排摸,一身泥、一身汗,硬是用双脚丈量出浦东世博区域全部代维用户站的供电路径,精确绘制出数千条线路接线,成为世博保电的“活地图”。
入职3年后,谢邦鹏已淬炼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并担任继保班班长。扎根一线为他创新发明提供了沃土。
多次执行抢修任务时,谢邦鹏发现,在大电流试验中,短接开关柜出线连接排时,没有合适的专用短接工具,只能用自制铝网线、自制铜排头等临时工具。“这样接触不牢靠、导线容易脱落,不够安全。”他想。
谢邦鹏从晾晒衣物的夹子上获得灵感,发明了安全省时、实现一秒接入的大电流试验万用组合短接工具,不仅安全,而且高效,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52万元。这项创新成果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3年,浦东供电公司选取浦东沿江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打造全国首个高可靠性示范区,谢邦鹏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示范区的继保和配电自动化工作。
作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区,传统的电网建设、调试、试验和流程均无法满足要求,谢邦鹏和同事们经过数次讨论、修改,最终创新性地提出国内首个高可靠性建设标准工作流程,筑起智慧保电的“铜墙铁壁”,将浦东陆家嘴区域的年平均停电时间从4小时缩减到5分钟,供电可靠性达99.999%以上,超过纽约、香港,比肩东京,用户满意度大幅上升。
工作室的创新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其中,“电气化组合式专用装拆工具”,平均每年可节约800多工时,多送电400万千瓦时,累计创造经济效益961万元。
如今,谢邦鹏团队拥有专利50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余项。
2018年,国网公司首家能源服务中心——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成立,谢邦鹏成为新团队的“领头羊”。
他带领团队探索基于客户画像的精准营销举措,细分客户群体,优化市场开拓策略,向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套餐;依托“大云物移智”前沿信息技术,打造集能源监控、分析、管理、交易、服务、应用6大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参照全科医生理念,拓展客户经理职能,实现“一般事,即时结”“多种需求一次发掘、一并满足”,升级服务体验。
“依托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希望进一步贯通能源价值网,激活能源大数据,助力公司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转型。”谢邦鹏说。
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谢邦鹏认为,企业能耗数据最能准确反映复工真实情况。他和团队基于智慧城市能源云平台大数据分析,通过复工电力指数,直观体现出区域整体、各行业以及重点企业的复工情况。
2月17日,《浦东新区企业复工情况分析报告》出炉,覆盖浦东7区、18个行业、7212个高压用户。为扩大平台使用范围,他和团队还进一步探索建立了浦东新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电力经济指数模型,通过热力指数、潜力指数反映地区经济活力,为区域深化改革成效、发现和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提供“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