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式以替代56式半自动和56式冲锋枪为目的,最开始作为一种过渡性武器项目而研发的。因为在上个世纪出现了小口径浪潮,美国、北约纷纷采用5.56毫米小口径,而中国和苏联还在使用7.62X39毫米弹,因此已经慢了世界一步。
因此中国在1978年正式决定在将来会研制并且列装5.8毫米口径的自动,但在此之前,中国还拥有着在上个世纪世界局势紧张状态下大量生产的7.62X39毫米弹库存,为了消耗掉一部分这些,因此81式自动最开始是作为7.62毫米到5.8毫米口径过渡的武器研发的。
81式自动从下达研制任务到量产历时不过四年,于1979年下达研发任务,在81年设计就已经基本定型(因此被称为81式自动),随即进行测试,在测试中通过了低温、高温、风沙、潮湿等多种环境下的严格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枪在多种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射击,综合性能良好。
最终于83年进行量产,正式进入解放军中服役。老兵们嘴里常说的八一杠指的是81式后来的版本,即81—1,81—1与81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早期的81式使用的是固定的木质枪托,而八一杠则使用的是金属折叠枪托,从这一点上即可分辨81式与81—1。
在早期的作战中,中国初期研制的三个56式,即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56式轻机枪在实战中,都被证明并不太可靠。一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不高,二是在当时大生产的环境下,个别制造厂的生产质量无法得到控制,因此当时的三个56式质量和表现都参差不齐,但是这三个56式还是撑起了初期中国轻武器的半边天。81式最终发展成了一个枪族,用两个81式成功代替了三个56式。
81式自动虽然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武器项目,但是研发人员仍旧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上,并且应用了研制三个56式时成功的经验。81式自动的自动方式仍旧采用导气式,弹匣可填装30发7.62毫米。由于此前的56式冲锋枪被认为并不可靠,研发人员侧重提高了81式自动的寿命和性能。56式冲锋枪在改为冲铆机匣后寿命为10000发,但是很多时候还没有达到10000发,枪身结构就出现了问题。
81式自动也采用了冲铆机匣,但是寿命却达到了20000发,并且由于当时工业水平的进步,81式自动无论在材料上,还是生产工艺上都要比56式要强得多。81式还采用了空仓挂机设计,可以在战斗中提醒士兵弹药已经耗尽,应及时更换弹匣。
较为简单的结构设计,保证了81式自动的可靠性,并且易于维护。其精度较高、射程较远的特点也颇受士兵们的喜爱。81式枪族的诞生完美的完成了消耗7.62毫米口径的任务。81—1的折叠式枪托也便于乘坐装甲车、运输机的士兵使用。
在随后的几场边境冲突中,81式自动均有亮相,并且经过实战检验后,在军中口碑一直不错。81式自动的后继者就是95式与03式,并且81式正在从一线部队中退出服役,但并不会完全退役。
至今为止,81式自动仍广泛的应用于解放军的训练、边防任务中。并且在无数老兵的心目中,八一杠是那个时代永远的经典。一把钢枪,是当时艰苦的军旅生涯中,最好的体现。